在阅读本文之前,请点击关注按钮,这样你可以随时获取类似文章通弘网,也便于你进行讨论与分享。你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,感谢你的关注!
文|吃肉
编辑|t
淮海战役,是国共两党决定命运的关键战役。杜聿明原计划在徐州玩一招巧妙的调动,想借此保存30万军力,等待未来的机会。然而,事与愿违,虽然他一度成功撤退,但最终仍然被解放军团团围困。
展开剩余83%到底发生了什么?是不是蒋介石在背后搞了什么操作呢?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。
辽沈战役爆发后不到半个月,东北的廖耀湘就兵败,蒋介石从沈阳返回南京后迅速制定了“徐蚌作战计划”。他原本认为华东野战军需要一段时间恢复,于是决定以徐州和蚌埠为中心,试图破坏解放军的进攻。然而,杜聿明此时急忙从辽宁的葫芦岛撤退,并接到前往徐州指挥的命令。
从11月1日起通弘网,解放军开始悄悄地在夜幕中向徐州进发,50万大军分散从不同方向出击,出其不意地逼近了徐州。到了11月6日,华野趁着黄百韬兵团延误撤退的机会,迅速打击了负责殿后的第63军与第100军的83师。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彻底歼灭,黄百韬甚至选择自尽。
蒋介石误认为解放军的目标是李延年的晋绥区,于是命令黄维兵团前去营救。而杜聿明也意识到,徐州的防守形势已经十分不利。在黄维兵团被围困的情况下,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,命令邱清泉、李弥和孙元良三大兵团向中原野战军发动攻击。此时,华野已经看透了蒋介石的意图,迅速调兵布阵,在徐州以南设下八个纵队严密监视徐州的动向。
作为蒋介石任命的总司令,杜聿明于11月9日回到南京。当他得知国军主力已经撤到碾庄,黄维兵团损失惨重时,他询问顾祝同为什么不让部队撤退到蚌埠。顾祝同的回答是已经来不及了。不久后,杜聿明得知,黄维兵团和李弥在援助李延年时,已经被解放军击败,徐州战况一败涂地。
当杜聿明赶到徐州时,才发现刘峙和李树正面对解放军毫无应对之策。国军的作战形势日益严峻,最后杜聿明只得放弃徐州。11月28日,他与蒋介石开会,决定29日进行全面袭击迷惑解放军,然后于30日开始撤离徐州,这样还能为黄维解困。毕竟,留下兵力才能东山再起。
邱清泉、李弥、孙元良三个兵团共25个师,加上其他部队,合计30万大军。杜聿明下令,要求所有部队在撤退过程中采取“滚筒式”前进方式,形成一个包围圈,每个兵团互为掩护,朝永城方向推进,避免被解放军包围。按照杜的计划,撤退的成功仍有可能,他自信地认为解放军难以预料国军全面撤退的行动。因此,他命令部队只带足够7天的补给和5公里的燃料,其他装备和物资则通过火车运输。
然而,杜聿明的“小算盘”很快被解放军总指挥粟裕看透。粟裕早已关注到杜聿明的动向,并猜测他有可能从山区南下,与李延年和刘汝明汇合,准备固守淮河。为了防止杜的计划成功,粟裕立即派兵进行追击。
就在杜聿明的部队准备撤离后不久,解放军四面包围了他们。12月3日,蒋介石突然空投给杜聿明一封信,信中希望杜停止撤退,转而向濉溪口进攻,配合李延年解决黄维兵团的危机。然而,杜聿明看了信后深知,这是蒋介石的一种微操,只会让国军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。
此时,杜聿明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,他知道,如果坚持撤退到淮河,再对解放军发动攻击,国军可能保留一些战力。而若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改变方向,必然会遭到解放军的强力拦截,部队损失惨重,黄维的困境也无法解救。
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,杜聿明决定召开紧急会议,与各兵团长官商讨下一步的行动。然而,所有人都知道,蒋介石的决定几乎等于判了全军的死刑,大家都沉默无言。杜聿明不得不执行蒋的命令,并迅速下令向濉溪口转移。结果,因为开会耽误了一天,部队的行动已经大大滞后。
到了12月4日,解放军已经将杜聿明的30万大军包围在陈官庄地区,随时准备发动攻击。此时,杜聿明彻底绝望,他已经没有了继续抗争的斗志,认为这片江山由蒋介石来掌控,自己最终只能效忠。
随着解放军的全面包围,杜聿明的指挥部已经完全陷入困境。12月16日,解放军开始通过政治手段瓦解国军士气,发放劝降书,释放俘虏,利用各种方式让敌军逐渐崩溃。此时,国军士气已经大幅下降,不少部队选择投降。
1月2日,解放军下达了进攻命令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李弥兵团最终被击溃,杜聿明所在的部队也陷入绝境。在这一系列战斗中,杜聿明通过飞机掩护向西逃亡,在张老庄被群众举报后最终被捕。
邱清泉则在战斗中被击毙,李弥成功逃脱。1月10日,杜聿明集团的各部队纷纷选择投降,陈官庄战役宣告结束,17万国军被俘,6万余人阵亡。此战彻底击溃了蒋介石的反动力量,对解放战争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